close

看了追風箏的孩子電影版本(THE KITE RUNNER)
之前有聽說非常好看,一次在書店翻了書,
但看了書前面發現挺悶的,那時還mur了一下,
'到底哪裡好看?'

(不過同學說,書的前半段真得很悶,要熬過前半段,書的後半段才精采)

沒看完書,看了電影版本。

電影中的人性部分,
感動也深刻,
哈山的單純與忠誠是讓我糾結的部分,
男主角軟弱與逃避足以讓我為之憤怒,
父子間親情描述也很精采,父親看似剛正的人最終還是說謊偷竊了哈山原有的人生。

劇中每個角色都說謊了,
究竟是為了不讓對方受傷,還是自我自私的表現?
善良的哈山沒有說出當天被欺負的遭遇,
究竟是因為哈山不想讓男主角有罪惡感?
還是哈山認為自己已經是骯髒而深感罪惡因此不敢說呢?


電影將人性刻畫非常細膩,
將醜惡與善良鮮明的對比
男主角訴說『你可以不要每次這麼完美?』
因為他多希望哈山可以做錯一件事情好減低自己的醜陋。

但,看電影的時候,
我也納悶說出
'現在的阿富汗真的是這樣嗎?'
看到婦女被石頭砸民眾還忘情的吶喊時,我心想這是真的嗎?
看電影時,因為演員都非以英語演出,
我以為是阿富汗的導演拍攝,所以直覺認為,
'如果阿富汗真的是這樣,怎麼可能讓你們拍呢?'
又或者"阿富汗當局怎麼可能讓你們拍這種電影呢?"

看電影時,以為小說是真人真事,
因此更覺得不可思議,
光是最後男主角又'挺進'阿富汗與塔力班政權打交道我就覺得很扯,
我當時還說如果這是真人真事,我覺得後半段也是騙人的。

於是回來查了一下資料,
大多一面倒的讚嘆,
我不否認人與人之間描述的相當動容與真實,
也非常值得大家觀賞。
但畢竟學政治,
對於國家的刻畫變持敏感的態度,
沒有人是願意生長在戰爭不斷的國度

我一位同學是以色列人,
與他聊天之後他說,
他一直以為戰爭在每個國家是常態,
他說他後來才明白,
原來世界上有很多人這輩子是不用受到戰爭的傷害。


究竟是以色列還是巴勒斯坦的錯?

我知道滿多人有去看北美館以色列攝影展,
大多人讚嘆以色列建國精神,
我也有去看,但說實話,我並沒有因為古里昂總理倒立我就比較敬佩以色列(北美館當時以這張照片作為封面)。

如果追風箏的孩子電影說因為神說的是對的,所以要用石頭砸死婦女,
你會說『對,塔力班政權是相信神的偏激份子』

你怎麼不會說『以色列是一群相信聖經所以覺得領土是他們的激烈份子』


種族歧視,國家戰爭帶來太多人間悲劇,
當我們堅信某種信念時,
是不是會造成不可避免的傷害?

對,為了達成信念勢必要流血流汗,
只是,那個信念,到底對誰才是重要的?又或者什麼叫[普世價值]?

當主角再次回到阿富汗感嘆說道
'我覺得我好像是個外人'
司機揶揄道
'你從來就沒真正認識阿富汗吧'

的確,
整部電影有真正認識阿富汗嗎?

http://0rz.tw/644xT 
這網址是張翠蓉的影評,
張翠蓉小姐不用我多介紹,
他的'中東現場'令人敬佩不已,
或許他的影評會更為真實與客觀。

但我還是要說,
我真得很喜歡哈山,
這本書對人性的描述很值得一看。

但我仍覺得用美國的角度詮釋所謂[落後]與[不文明],
不過,反過來想,我是否掉入了套套邏輯?
就像我不是日本人,所以我的論文永遠無法客觀的呈現日本人的面貌?

(任何事情都可以扯到我的論文><)

最終還是要強力推薦這部電影或是書,不管是正面讚揚或是否定批評,是一個會讓你深思的精神食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ennyjenny0122 的頭像
    jennyjenny0122

    jenny的瞎鬧人生

    jennyjenny012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