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最老牌的民主國家英國,經歷了現代英國選舉史上,最為戲劇化的一場國會大選。以往的英國大選都平淡無奇,而此次大選,從選戰開始即煙硝四起,即使到了選舉結束,結果仍懸而未決,戲劇張力十足。
首先,英國終於舉行歷史上第一次的電視辯論,足足比美國晚五十年。原本不被看好的自民黨領袖克雷格,便以年輕清新形象,贏得民意青睞。
其次,選前各項民調變化莫測,各黨支持率起起伏伏,但均未獲得過半的支持,更增添了大選的緊張氣氛。
最後,大選的結果是「僵局國會」的產生。對於前一次發生在一九七四年的「僵局國會」,習於穩定的大多數英國人民幾乎已無印象。
面對這次政治僵局,英國各政黨勢必在折衝權衡當中,從以下的可能性,找到解決之道。
首先,英國與大多數議會制民主國家不同,在「僵局國會」產生後,獲得最多數的政黨並未自然地被賦予首先組閣的權利,相對地,工黨可藉執政之便享有優先組閣的權利。之後,兩大黨均有權尋求小黨的支持,經由密切的協商與條件交換,試圖組成穩定執政的聯合政府。然而,如果各政黨對於組成政府仍無共識,獲得最多席次的保守黨可組成「少數政府」。
無論英國政府的組成方式為何,都將是一個缺乏穩定多數的弱勢政府,將對政局產生深遠的影響。此次媒體均將焦點放在三大黨,而忽略了其他小黨的發展。事實上,由於英國在近年來包括蘇格蘭、威爾斯等地的地方意識大幅提高,也使得地方型政黨的支持度上升,相對地降低了全國性大黨的得票率,也增加了未來英國國會大選持續發生「僵局國會」可能性。
由於英國採取單一選區一票制,使得小黨不易存活,此次自民黨雖在選前獲得超人氣的支持,但完全無法反映在席次的獲得上。如果兩大黨積極爭取第三大黨自民黨的支持以組織政府,則自民黨可能提出改革選舉制度的要求,使得未來英國的選制可能考慮某種形式的「比例代表制」,徹底改變這個老牌民主國的政治面貌。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