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五的夜晚,到了台大巷弄的咖啡店,過往總是高朋滿座,這一天總算幸運有位子讓我們能小歇片刻。一會,用完餐,喝完飲料,我們的結論:不好吃,也不好聊天,但為什麼總是這麼多人?原因很簡單,餐廳的裝潢抓住台北的few!這陣子,除了從新聞媒體 以及朋友不斷提及:蘇貞昌這次突破過去打選舉策略,利用週末我認真的看了官網、文宣、競選廣告,我深深的感覺:蘇團隊運用台北品味作為主軸,並以商品方式的概念宣傳。
「何謂台北品味?」
台北是有優越感的!蘇貞昌在大台北主義者的視角來看雖然較為「本土」,但蘇一開始便以國際競選廣告將台北拉高層次到東京、首爾,將蘇的台北品味形塑成富饒國際觀的氛圍,事實上是能滿足「大台北主義者」的「首都感」。
真正的台北品味並不是五星級飯店的氣派,或是高貴名牌強調的正統,這種不親近又很油膩、自以為的「品味」,正是國民黨長久文宣的失敗!郝的競選廣告最後配音的旁白,正是錯認台北人喜歡這種調調的印證,台北反而喜愛富有「慵懶」帶點Bossa Nova的沙啞口白。
台北近年來亦流行「創意市集」風以及「Zakka」風,蘇團隊很用心的運用在官方網頁及競選文宣,而鏡頭更是大量運用時下流行的Lomo風格。如果競選團隊認真思考台北人喜歡的是什麼,台北其實很容易被滿足,餐廳的飯即便不好吃,但只要few對了,你就贏了!
「商品方式的概念宣傳」
我曾經提議執政黨為何不能運用媒體常用的「幕後花絮」來提高民眾的吸引力,果不其然,蘇亦運用了相同的手法創新了競選策略,側拍花絮顯現了團隊的辛苦以及蘇私下生活的態度,的確讓不少民眾為之動容。此外,我認為蘇的媒體行銷,極類似推出專輯、電影或電視劇的宣傳手法,舉例而言,蘇團隊讓民眾自己選出競選廣告便是類似過去某商品廣告讓民眾以投票方式選出廣告結局,互動及趣味性十足,另外,蘇推出的「概念專輯」,亦類似唱片圈會推出非主流小品風格專輯,吸引民眾有清新不做作的感受。
操作面,商品在網路的行銷強調方便即時,若操作者不容易閱讀此商品的內容及特色,民眾為何要購買?同樣的道理,蘇貞昌的網路介面,的確符合網路行為者購買商品的模式。其他候選人的競選官網,往往運用太多介面導致路徑分散不統一,加上文字若太多,造成行為者沒有耐心閱讀。另一方面,時下最流行的FB以及噗浪,各個候選人爭先搶著表明自己也會運用,但卻讓使用者一眼就看穿是你們幕僚幫忙架設幫忙寫留言,如此扣分的行為不知為何依然不斷複製擴散.
「城市的few」
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的味道跟故事,候選人需要找到城市的味道並與這個城市結合,無論用實體行銷或是網路行銷,我認為以特色商品行銷的概念在選舉上可行且可以成功的。
到底城市few要去哪裡找?其實不難,台北人會以搭乘捷運是否靠右站立分辨是否為台北人,而這,就是獨一無二台北人的few!我想 ,大多政治人物從沒坐捷運很難體會!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