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標題: [轉錄]台灣為什麼要有邦交國/lesliewang
針對這一類的斷交事件,小弟有一些感想想要和各位分享。
有些人說,台灣所有邦交國都失去,我們一樣過得好好的。
其實這樣的觀念值得商榷。
台灣要能獨立自主立足於世界上,首先是自己要能站得穩。
當然,除了強大的國力之外,自我認知為一個獨立國體是很重要的。
各位有沒有想過,一旦我們失去所有邦交國,對台灣的民心士氣打擊多大?
當這最後幾片遮羞布都被扯去,當所有國家都背棄我們,
縱使我們再怎樣想要自認為一個獨立國家,只怕都不可得,不是嗎?
其次,邦交國的意義不僅是象徵性、儀式性的,更有實質的一面。
以太平洋六邦交國來說,台灣遠洋漁船在當地作業的年產值多達200億新台幣。
在該片海域,由中西太平洋漁業委員會(WCPFC)決定每年各國入漁船隻的數目,
船隻總數每年固定在205艘,而日本一直想要找尋各種理由削減我們的配額。
因為有這六友邦的支持,所以日本不能像在大西洋漁業委員會那樣對待我們。
同時,該片海域位在我們的東南海域,更東邊就是關島、夏威夷等美軍基地。
中國一直企圖拿回吉里巴斯,好恢復在當地的衛星觀測站,以監控美軍的行動。
而前陣子傳出問題的馬紹爾群島,某外環礁的部分土地則租給美國當軍事基地。
如果被中國拿下,那美國的基地勢必不能長存,這樣有什麼影響?
「就是一旦台海有事,美軍西太平洋武力的馳援速度就會被減慢」。
除此之外,該片區域富含天然資源,椰油、磷礦、可能的天然氣和海底油源,
不僅美、日、中、澳、紐等區域大國想參一腳,連歐盟、南韓也想涉足。
因為我們政府對六大邦交國的耕耘,讓我們的業者有機會分享當地的資源和繁榮。
這些也是維持邦交的好處。
同理可證,為什麼我們需要非洲邦交國?因為當地可能富含石油和礦產。
未來各國一定會加緊爭奪能源,為什麼這次中國要大手筆花60億美元拿下馬拉威?
除了該國是我們僅存的千萬人口級邦交國外,更因為中國要實現所謂「能源戰略」。
他們要的是當地的天然資源,要達到這項目的,必須把我們擠出去。
各位鄉民想想:如果我們的若干邦交國是這種富含資源的國家,
只要兩國仍有邦交,我們的石油業者購買他們的石油相對比較容易且便宜。
這對台灣的經濟和能源安全是不是很重要呢?
有人可能會問:那為什麼要有中南美洲邦交國?他們又沒有石油。
我會反問:巴拿馬的地緣戰略位置重不重要?縱使是聖文森、多明尼加這些小國,
他們多半和美國訂有關稅減免和貨運自由化的協定,在台美FTA難產的前提下,
這些國家讓我們的業者去設廠,是不是對台灣的經濟有幫助?
當然,如果你要拿帽子大王前進海地結果慘賠的案例來說,我也必須承認確有此事。
可是拿一個海地,抵銷其他中南美洲邦交國對我們的正面意義,也是不公平的。
那可能有人會問,那我們就挑一些比較重要的國家維持邦交就好啦。
問題是如果我們不能固守成一塊、或是佯攻反擊,反而只在一個區域挑一、二個國家,
結果必定被中國攻破,因為這些國家還是要看區域內其他鄰國的反應。
所以為什麼之前失去哥斯大黎加這麼傷,因為該國是我們在當地最久、最大邦交國之一。
也所以為什麼我們失去查德和賽內加爾這麼傷,因為他們也都是非洲中部的大國。
也正是為什麼我們這次一旦丟掉馬拉威會這麼嚴重,因為這樣我們在非洲只剩四友邦。
骨牌效應之下,當僅剩最大的骨牌倒下,可能讓我們全面失去在非洲的地盤。
而要防守,就必須進攻,所以台灣才會積極和中國打建交戰。
不是執迷於邦交迷思,其實以台灣的國力,最多只能維持25-30個邦交國的陣地。
而是一旦你不攻擊、佯攻,就會被對岸集中火力打破你現有的防線。
最後,可能又有人會質疑:台灣只剩下金錢外交了嗎?為什麼不會變通呢?
通常這樣講的,除了鄉民、記者,還有一些學者,他們其實拿到的資訊有限。
台灣早在2000年前後就開始調整外交作為,開始朝向加深彼此互賴、以基層為主的方向。
譬如台灣過去名聞全球的農技團,與最近推動的行動醫療團、外交替代役、台灣獎學金。
以及國合會、農委會、衛生署、國防部等機構辦理的專業訓練。
台灣和友邦間的合作計畫,除了各位以為的金錢資助,還有軟硬體的協助與合作。
就是這樣綿密、由下到上的關係,讓中國不能僅憑財大氣粗就攻陷我們的城池。
如果台灣只知道拼金元,早就一個邦交國不剩了。
另外,一些抨擊台灣外交人員辦事不力、素質不良、尸位素餐的言論,
小弟其其以為不可。胡志強前部長曾經說過:台灣外交人員是各國同儕間第一流的。
因為台灣外交人員必須面對別國沒有的困境,只有巴解、以色列和早期新加坡可以媲美。
而台灣外交人員的考取率近年只有5%以下,大部分都是30歲左右的青壯年人才。
不僅多半具備國內外名校碩博士學歷,而且所學領域橫跨多語言、多科系。
因為以後台灣要打的是環境外交、能源外交、人道外交、科技外交、貿易外交,
所以從業者必須努力求其廣博,並且必要時得拼得了酒、可以挽起袖子幹粗活。
全家必須忍受極大的不確定性、不安全感、健康甚至生命安全的威脅。
各位可以設身處地,想想一些對外交人員的刻薄評論公平嗎?
各位媒體先進,可以想想,如果和外交人員對換位置,你們能做得更好嗎?
寫到這邊,我有最後幾點心情想和大家聊聊。
台灣外交工作不僅僅是針對邦交國,很多非邦交國,表面上與我沒有正式關係,
但我們駐外代表處、辦事處,還是積極在為國家服務,爭取更多合作交流的機會。
不過很多事情能做不能說,每當外界質疑外交人員做了什麼,得到的常是沈默。
如果各位是外交人員,人生2/3在國外度過,不能養生送死、被迫離鄉背井,
甚至如同某位駐非洲邦交國秘書,懷孕的太太得了黃熱病,在生死關頭掙扎,
或如同某位駐南太邦交國秘書,小女兒發燒到40度,能吃到的只是阿司匹靈,
但一看到國內媒體或網路上的評論,對自己的工作只有不諒解、訕笑和誹謗,
你會作何感想?你會不會有無力感?你會不會想要掉眼淚?
當你想要解釋,卻發現很多事情不能講、講了對方也不想聽,你又作何感想?
而部分人士認為新人會有新政,不管哪個黨當選,都可能會大幅度調整外交政策。
小弟想問:台灣作為亞太戰略棋盤的一顆大棋子,有沒有這個能力片面改變區域結構?
既然不可能,很多事情不是操之在己,當政者要維繫國家生存,作法怎麼可能大不同?
哪個黨當選,都必須鞏固邦交、都必須強調ROC主權,都必須走出去、把別人拉進來。
當你要這樣做,不管方式精粗,都不是對岸可以容忍的,他都必定要限制你。
舉個例子,台灣從沒說過要和東南亞國家建交,只希望加入東協主導的區域整合。
譬如日本、澳洲、美國都區域強國,也都曾表示過希望台灣融入整合機制。
乍看我們的要求沒有危及中國在東南亞的外交地盤阿?為什麼中國要抵死反對?
中國不是說過,不阻礙台灣和其他國家發展非政治關係嗎?
真相是:中國要防堵任何可能讓台灣經濟走出活路、減低對中國依賴的管道。
並且,台灣不單單是一個需要被統一的目標,也是中國成為亞太甚至世界強權的障礙之一
中國針對台灣,不見得完全是因為台灣政府做了什麼激怒他們,
而是business is business,要和美日暗鬥、要突破第一島鏈,中國就必須掌握台灣。
不是說一定要完全達到政治統一,但必須做到可以讓中國自由投射兵力和航運無阻。
如果台灣想要保有目前相對來說較為自由、均富、民主、多元、自主的環境,
就不能在上述條件都不能獲得保證的情況之下貿然解除武裝或心防,讓中國通過。
現在兩岸關係之所以邁向零和困境,就是因為主權和安全議題與區域政治攪和在一起。
很多人提出解套的建議,譬如兩岸經濟統合、和平共處法、中程協議等等,
但實際上,稍對國際關係理論有瞭解的人都知道,國家首先必須面對生存問題。
在安全和主權無法相互妥協的狀況下,僅僅是經濟、文化、學術等交流,
並不能夠完全抒解彼此敵視的困境。一次大戰前的同盟國VS協約國、當前的美中關係,
都證明了這一點,兩岸關係又如何能夠作為一個獨特的例外?
扯得遠了些,小弟之所以不可扼抑打了滿篇荒唐言,的確是想要說明一些觀點。
在中國蛻變成一個值得台灣信賴的對象前,台灣外交都將是如此艱困。
現在的外交工作,就是在為台灣爭取更多時間與空間,並非是一味跟對岸搞對抗。
而未來的外交工作,是全民外交、行動外交、草根外交、民主外交。
各位版友,不管是士農工商、文理工農,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對外交做出貢獻。
講著講著,我都想要學山姆大叔一樣比個手勢說:「We want You」。
但事實上,Taiwan needs you all, each and every one of you.
保護我們的國家、我們的至愛,一個台灣人都不能少。
針對這一類的斷交事件,小弟有一些感想想要和各位分享。
有些人說,台灣所有邦交國都失去,我們一樣過得好好的。
其實這樣的觀念值得商榷。
台灣要能獨立自主立足於世界上,首先是自己要能站得穩。
當然,除了強大的國力之外,自我認知為一個獨立國體是很重要的。
各位有沒有想過,一旦我們失去所有邦交國,對台灣的民心士氣打擊多大?
當這最後幾片遮羞布都被扯去,當所有國家都背棄我們,
縱使我們再怎樣想要自認為一個獨立國家,只怕都不可得,不是嗎?
其次,邦交國的意義不僅是象徵性、儀式性的,更有實質的一面。
以太平洋六邦交國來說,台灣遠洋漁船在當地作業的年產值多達200億新台幣。
在該片海域,由中西太平洋漁業委員會(WCPFC)決定每年各國入漁船隻的數目,
船隻總數每年固定在205艘,而日本一直想要找尋各種理由削減我們的配額。
因為有這六友邦的支持,所以日本不能像在大西洋漁業委員會那樣對待我們。
同時,該片海域位在我們的東南海域,更東邊就是關島、夏威夷等美軍基地。
中國一直企圖拿回吉里巴斯,好恢復在當地的衛星觀測站,以監控美軍的行動。
而前陣子傳出問題的馬紹爾群島,某外環礁的部分土地則租給美國當軍事基地。
如果被中國拿下,那美國的基地勢必不能長存,這樣有什麼影響?
「就是一旦台海有事,美軍西太平洋武力的馳援速度就會被減慢」。
除此之外,該片區域富含天然資源,椰油、磷礦、可能的天然氣和海底油源,
不僅美、日、中、澳、紐等區域大國想參一腳,連歐盟、南韓也想涉足。
因為我們政府對六大邦交國的耕耘,讓我們的業者有機會分享當地的資源和繁榮。
這些也是維持邦交的好處。
同理可證,為什麼我們需要非洲邦交國?因為當地可能富含石油和礦產。
未來各國一定會加緊爭奪能源,為什麼這次中國要大手筆花60億美元拿下馬拉威?
除了該國是我們僅存的千萬人口級邦交國外,更因為中國要實現所謂「能源戰略」。
他們要的是當地的天然資源,要達到這項目的,必須把我們擠出去。
各位鄉民想想:如果我們的若干邦交國是這種富含資源的國家,
只要兩國仍有邦交,我們的石油業者購買他們的石油相對比較容易且便宜。
這對台灣的經濟和能源安全是不是很重要呢?
有人可能會問:那為什麼要有中南美洲邦交國?他們又沒有石油。
我會反問:巴拿馬的地緣戰略位置重不重要?縱使是聖文森、多明尼加這些小國,
他們多半和美國訂有關稅減免和貨運自由化的協定,在台美FTA難產的前提下,
這些國家讓我們的業者去設廠,是不是對台灣的經濟有幫助?
當然,如果你要拿帽子大王前進海地結果慘賠的案例來說,我也必須承認確有此事。
可是拿一個海地,抵銷其他中南美洲邦交國對我們的正面意義,也是不公平的。
那可能有人會問,那我們就挑一些比較重要的國家維持邦交就好啦。
問題是如果我們不能固守成一塊、或是佯攻反擊,反而只在一個區域挑一、二個國家,
結果必定被中國攻破,因為這些國家還是要看區域內其他鄰國的反應。
所以為什麼之前失去哥斯大黎加這麼傷,因為該國是我們在當地最久、最大邦交國之一。
也所以為什麼我們失去查德和賽內加爾這麼傷,因為他們也都是非洲中部的大國。
也正是為什麼我們這次一旦丟掉馬拉威會這麼嚴重,因為這樣我們在非洲只剩四友邦。
骨牌效應之下,當僅剩最大的骨牌倒下,可能讓我們全面失去在非洲的地盤。
而要防守,就必須進攻,所以台灣才會積極和中國打建交戰。
不是執迷於邦交迷思,其實以台灣的國力,最多只能維持25-30個邦交國的陣地。
而是一旦你不攻擊、佯攻,就會被對岸集中火力打破你現有的防線。
最後,可能又有人會質疑:台灣只剩下金錢外交了嗎?為什麼不會變通呢?
通常這樣講的,除了鄉民、記者,還有一些學者,他們其實拿到的資訊有限。
台灣早在2000年前後就開始調整外交作為,開始朝向加深彼此互賴、以基層為主的方向。
譬如台灣過去名聞全球的農技團,與最近推動的行動醫療團、外交替代役、台灣獎學金。
以及國合會、農委會、衛生署、國防部等機構辦理的專業訓練。
台灣和友邦間的合作計畫,除了各位以為的金錢資助,還有軟硬體的協助與合作。
就是這樣綿密、由下到上的關係,讓中國不能僅憑財大氣粗就攻陷我們的城池。
如果台灣只知道拼金元,早就一個邦交國不剩了。
另外,一些抨擊台灣外交人員辦事不力、素質不良、尸位素餐的言論,
小弟其其以為不可。胡志強前部長曾經說過:台灣外交人員是各國同儕間第一流的。
因為台灣外交人員必須面對別國沒有的困境,只有巴解、以色列和早期新加坡可以媲美。
而台灣外交人員的考取率近年只有5%以下,大部分都是30歲左右的青壯年人才。
不僅多半具備國內外名校碩博士學歷,而且所學領域橫跨多語言、多科系。
因為以後台灣要打的是環境外交、能源外交、人道外交、科技外交、貿易外交,
所以從業者必須努力求其廣博,並且必要時得拼得了酒、可以挽起袖子幹粗活。
全家必須忍受極大的不確定性、不安全感、健康甚至生命安全的威脅。
各位可以設身處地,想想一些對外交人員的刻薄評論公平嗎?
各位媒體先進,可以想想,如果和外交人員對換位置,你們能做得更好嗎?
寫到這邊,我有最後幾點心情想和大家聊聊。
台灣外交工作不僅僅是針對邦交國,很多非邦交國,表面上與我沒有正式關係,
但我們駐外代表處、辦事處,還是積極在為國家服務,爭取更多合作交流的機會。
不過很多事情能做不能說,每當外界質疑外交人員做了什麼,得到的常是沈默。
如果各位是外交人員,人生2/3在國外度過,不能養生送死、被迫離鄉背井,
甚至如同某位駐非洲邦交國秘書,懷孕的太太得了黃熱病,在生死關頭掙扎,
或如同某位駐南太邦交國秘書,小女兒發燒到40度,能吃到的只是阿司匹靈,
但一看到國內媒體或網路上的評論,對自己的工作只有不諒解、訕笑和誹謗,
你會作何感想?你會不會有無力感?你會不會想要掉眼淚?
當你想要解釋,卻發現很多事情不能講、講了對方也不想聽,你又作何感想?
而部分人士認為新人會有新政,不管哪個黨當選,都可能會大幅度調整外交政策。
小弟想問:台灣作為亞太戰略棋盤的一顆大棋子,有沒有這個能力片面改變區域結構?
既然不可能,很多事情不是操之在己,當政者要維繫國家生存,作法怎麼可能大不同?
哪個黨當選,都必須鞏固邦交、都必須強調ROC主權,都必須走出去、把別人拉進來。
當你要這樣做,不管方式精粗,都不是對岸可以容忍的,他都必定要限制你。
舉個例子,台灣從沒說過要和東南亞國家建交,只希望加入東協主導的區域整合。
譬如日本、澳洲、美國都區域強國,也都曾表示過希望台灣融入整合機制。
乍看我們的要求沒有危及中國在東南亞的外交地盤阿?為什麼中國要抵死反對?
中國不是說過,不阻礙台灣和其他國家發展非政治關係嗎?
真相是:中國要防堵任何可能讓台灣經濟走出活路、減低對中國依賴的管道。
並且,台灣不單單是一個需要被統一的目標,也是中國成為亞太甚至世界強權的障礙之一
中國針對台灣,不見得完全是因為台灣政府做了什麼激怒他們,
而是business is business,要和美日暗鬥、要突破第一島鏈,中國就必須掌握台灣。
不是說一定要完全達到政治統一,但必須做到可以讓中國自由投射兵力和航運無阻。
如果台灣想要保有目前相對來說較為自由、均富、民主、多元、自主的環境,
就不能在上述條件都不能獲得保證的情況之下貿然解除武裝或心防,讓中國通過。
現在兩岸關係之所以邁向零和困境,就是因為主權和安全議題與區域政治攪和在一起。
很多人提出解套的建議,譬如兩岸經濟統合、和平共處法、中程協議等等,
但實際上,稍對國際關係理論有瞭解的人都知道,國家首先必須面對生存問題。
在安全和主權無法相互妥協的狀況下,僅僅是經濟、文化、學術等交流,
並不能夠完全抒解彼此敵視的困境。一次大戰前的同盟國VS協約國、當前的美中關係,
都證明了這一點,兩岸關係又如何能夠作為一個獨特的例外?
扯得遠了些,小弟之所以不可扼抑打了滿篇荒唐言,的確是想要說明一些觀點。
在中國蛻變成一個值得台灣信賴的對象前,台灣外交都將是如此艱困。
現在的外交工作,就是在為台灣爭取更多時間與空間,並非是一味跟對岸搞對抗。
而未來的外交工作,是全民外交、行動外交、草根外交、民主外交。
各位版友,不管是士農工商、文理工農,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對外交做出貢獻。
講著講著,我都想要學山姆大叔一樣比個手勢說:「We want You」。
但事實上,Taiwan needs you all, each and every one of you.
保護我們的國家、我們的至愛,一個台灣人都不能少。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